游金山次刘太守士奇韵

· 黄佐
宝地纡玄览,雌途拥梵僧。 风烟千里合,江海一桴乘。 树色依山见,云光带雨升。 象溟迷浴景,龙钵变炎蒸。 望阙频回首,忧时更拂膺。 凄凉非楚客,萧瑟问吴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宝地: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yū):曲折,这里指环绕。
  • 玄览:深远的视野。
  • 雌途:指小路,这里可能指通往寺庙的小径。
  • 梵僧:指僧侣。
  • 风烟:风和烟雾,常用来形容远景。
  • 江海:指广阔的水域。
  • (fú):小筏子。
  • 象溟:指大海。
  • 浴景:指海上的景色。
  • 龙钵:佛教用具,这里可能指寺庙中的器物。
  • 炎蒸:炎热的气息。
  • 拂膺:拍打胸口,表示忧虑或激动。
  • 楚客:指楚地的游子或诗人。
  • 吴绫:吴地产的丝织品,这里可能指吴地的风物。

翻译

在风景优美的宝地,我环绕着深远的视野,小路上簇拥着僧侣。 风和烟雾在千里之外汇聚,我乘着小筏子在江海中穿行。 山间的树色依稀可见,云光带着雨点升起。 大海迷蒙了沐浴的景色,寺庙中的龙钵似乎也变得炎热。 我频频回首望向宫阙,忧虑时事,不禁拍打胸口。 这凄凉并非楚地的游子所感,而是对吴地风物的萧瑟之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金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宝地”、“风烟”、“江海”等意象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同时“梵僧”、“龙钵”等词语又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氛围。诗中“望阙频回首,忧时更拂膺”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而“凄凉非楚客,萧瑟问吴绫”则展现了作者对异乡风物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