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藤川丈人:指吴藤川,作者的朋友。
- 切问:深入询问,指深入探讨学问。
- 知新得:获得新知。
- 羡鱼:比喻对他人成就的羡慕。
- 渊不临:渊,深水;临,靠近。这里指即使他人羡慕,也不会轻易接近或模仿。
翻译
我曾遗憾山不够高,水不够深,但藤川丈人却感到十分满足。 再次来到这里,我们深入探讨学问,我获得了新的知识,人们虽然羡慕,却不会轻易接近深渊。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吴藤川的赞赏,以及对自己学问追求的满足感。诗中“恨山不高水不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期望,而“藤川丈人偏称心”则展现了友人对现状的满足。后两句通过“切问知新得”和“人有羡鱼渊不临”表达了作者在学问上的收获和他人对这种成就的羡慕,但同时强调了这种成就的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整体上,诗歌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专注于学问追求的高尚情操。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四月二十三日省农上方门,遵河而南,止于夹冈门同人馆,示诸生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题求志堂 》 —— [ 明 ] 湛若水
- 《 高氏祖庙诗 》 —— [ 明 ] 湛若水
- 《 观清溪灵泉书院刻崖石 》 —— [ 明 ] 湛若水
- 《 次韵边奉常早习仪朝天宫之作 》 —— [ 明 ] 湛若水
- 《 答颜山农 》 —— [ 明 ] 湛若水
- 《 立春后七日过三十里滩乍闻莺声 》 —— [ 明 ] 湛若水
- 《 太平道中观石壁次韵二首 其一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