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三首绵山

潞公勋业古今腾,自昔人情有爱憎。 千载故庐人敬仰,不闻更说锦笼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介休:地名,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 绵山:介休境内的名山。
  • 潞公:指文彦博,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曾被封为潞国公。(“潞”读音:lù)
  • 勋业:功业。
  • :升腾,这里指声名远扬。
  • 故庐:旧居,这里指文彦博的遗迹或纪念地。

翻译

文彦博的功业从古至今声名远扬,自古以来人的情感就有喜爱和憎恶之分。千百年过去了,人们敬仰他的故地,不再听闻有人提及那锦笼灯的事情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文彦博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提到文彦博的勋业古今闻名,但也暗示了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因为人情有爱憎之分。后两句则将焦点转向现在,说经过千年之后,人们依然敬仰文彦博的故地,而那些过往的琐事(可能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如锦笼灯)已经不再被人们提起。整首诗在赞扬文彦博的同时,也反映了时间的沉淀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它既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韩邦奇

明陕西朝邑人,字汝节,号苑洛。正德三年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以上疏论时政忤旨,谪平阳通判。迁浙江按察佥事。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诬陷,斥为民。嘉靖初,起复为山东参议。后屡起屡罢,终以南兵部尚书致仕。邦奇性刚直,治政严肃,自奉节俭。一生好学不倦,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书无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学启蒙意见》、《禹贡详略》、《苑洛志乐》、《洪范图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