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问影

· 谢榛
我自无中生,尔自有中出。日间相随动千里,灯下相依静一室。 贫贱自安尔何忧,祸福自当尔不愁。百年世事各劳逸,忽睹镜中齐白头。 我养心神尔不悟,我还造化尔俱休。问答入微乃见道,陶潜异代神同游。 彼此相忘但沈醉,卧榻焉知有天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中:虚无之中。
  • :你,这里指影子。
  • :承担,承受。
  • 劳逸:劳苦和安逸。
  • :领会,明白。
  • :返回,这里引申为恢复。
  • 造化:创造演化,指天地万物的创造和发展。
  • :停止,这里指消失。

翻译

我从虚无之中产生,你从有形之中出现。白天我们相随而动,能行千里,夜晚在灯下相依,安静地共处一室。 贫贱时能安然自处,你何必忧愁;祸福自然承担,你不用发愁。百年的世事,各自有劳苦和安逸,忽然看到镜子中,我们都已满头白发。 我修养心神,你却不能领悟,我若恢复原本的状态,你也将不复存在。问答细致入微才能领悟道理,我与不同时代的陶渊明精神上一同遨游。 我们彼此相忘,只管沉醉其中,躺在床上哪里还知道有天地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以“形”与“影”的对话展开,探讨了人生的诸多问题。诗中通过形与影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白天形与影相随千里,夜晚相依一室,体现了两者的紧密联系。诗人认为在贫贱和祸福面前,应保持安然的态度。诗中提到百年世事的劳逸,以及镜中白头,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说自己养心神而影不悟,若自己恢复造化,影则俱休,这体现了对自我与外物关系的思考。最后,表达了在沉醉中忘却一切,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整首诗富有哲理,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形与影的对话,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