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瑶池篇寄上大冢宰吴汝乔大司徒刘体乾少冢宰林贞恒大理卿刘致卿中丞朱自充鸿胪卿史应之诸公

· 谢榛
往年披阅山海经,昆崙夜入梦中青。瑶水虚涵月与星,琪花拥石烟冥冥。 金母相见授宝诀,紫霓长裾飘广庭。醒来不见鸾鹤舞,仍依草莽间柴扃。 忆昔穆王何独幸,八骏交驰造仙境。白云联谣传至今,自非仙骨徒引领。 神游可到万国西,无缘那得蹑丹梯。江南揽胜犹未遂,却欲黄河源头还杖藜。 三晋淹留湖海士,偶逢吴客谈扬子。面前空阔信无地,浩荡波声坐中起。 天落混茫如掌平,金焦双秀出烟水。龙窟深浅问篙师,下窥明珠探复止。 千帆晚泊大江湾,丛苇乱蒲灯火间。长干女儿唱新曲,买醉阿谁不解颜。 狂兴将阑曙色动,起看月落钟陵山。钟陵山,在何处,建业城高势相据。 地连吴越雄东南,偏助六朝几词赋。燕子矶笼翠柳烟,凤凰台压丹枫树。 老年怅望立中原,向平五岳复何言。路无远近有难易,恨不生垂天羽翼任飞翻。 杜蘅又老沧江渚,索居守拙谁相与。我愿圣代多贤臣,身閒堪作渔樵侣。 冢宰司徒抱经济,廷尉中丞悬大计。正直更羡鸿胪卿,一朝俯念回先帝。 方喜戈船不动海戍清,稻田其奈又祲岁。夜深共仰紫微垣,万里无云正秋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昆崙(kūn lún):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
  • 瑶水:传说中的瑶池之水。
  • 琪花:仙境中玉树之花。
  • 冥冥:昏暗的样子。
  • 金母:即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
  • 宝诀:珍贵的口诀或秘法。
  • 紫霓:紫色的云霞。
  • 裾(jū):衣服的大襟。
  • 柴扃(jiōng):柴门。
  • 穆王:周穆王,古代传说中曾驾八骏之车西游。
  • 引领:伸长脖子,形容盼望的样子。
  • 丹梯:指仙境的阶梯。
  • 杖藜(lí):拄着藜杖。
  • 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后世泛指山西地区。
  • 淹留:长期逗留。
  • 扬子:指扬子江,即长江。
  • :确实,的确。
  • 金焦:金山和焦山,为长江边的名胜。
  • 龙窟:传说中龙居住的地方,此处指江水深处。
  • 篙师:船夫。
  • 丛苇乱蒲:杂乱的芦苇和蒲草。
  • 长干:古代建康(今南京)里巷名,此处代指南京。
  • 向平:东汉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子女婚嫁既毕,遂遨游五岳名山。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故。
  • 杜蘅:一种香草。
  • 沧江渚(zhǔ):江边的小洲。
  • 索居:孤独地居住。
  • 冢宰(zǒng zǎi):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世也用来指称宰相。
  • 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 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才能。
  • 廷尉:官名,掌管刑狱。
  • 大计:重大的谋划或决策。
  • 祲(jìn)岁:灾荒之年。
  • 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古人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

翻译

过去阅读《山海经》时,昆仑山在夜里进入我的梦中,呈现出青色。瑶池的水虚空地涵养着月亮和星星,仙树的花簇拥着石头,烟雾迷蒙。西王母现身传授珍贵的秘诀,我穿着紫色云霞般的长衣在宽广的庭院中飘动。醒来后不见鸾鸟和仙鹤起舞,我依然依靠在草莽间的柴门边。

回想往昔周穆王为何那般幸运,他乘八匹骏马拉的车驰骋前往仙境。白云相连的歌谣流传至今,但自己若没有仙骨也只能白白盼望。我的神思可以到达万国的西方,但无缘踏上那通往仙境的阶梯。在江南游览胜景的愿望尚未实现,却想要在黄河源头拄着藜杖回归。

在山西长期逗留的我这漂泊江湖之人,偶然遇到吴地的客人,谈论起扬子江。面前广阔得确实仿佛没有边际,浩荡的波涛声在座位间涌起。天空辽阔混沌如同手掌般平坦,金山和焦山两座秀丽的山峰从烟水之中凸显出来。向船夫询问江水深处的情况,想下到江底探寻明珠,但最终还是停止了。

众多船只傍晚停泊在大江的港湾,杂乱的芦苇和蒲草间闪烁着灯火。南京的女子唱着新曲,买酒寻醉,谁能不露出笑容呢?兴致渐消,曙光初现,起身看到月亮落下钟陵山。钟陵山在何处呢?它在建业城边,地势高耸,相互依傍。此地连接吴、越,雄踞东南,尤其助力了六朝时期的诸多诗词歌赋。燕子矶笼罩在翠绿的柳烟中,凤凰台被红色的枫树林压住。

年老后我在中原怅然远望,像向平一样子女之事已了却五岳之游的愿望也不再提起。路途不论远近都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只遗憾自己没有生出能在天空翱翔的羽翼任意翻飞。杜蘅又在沧江的小洲上老去,孤独地居住,保持拙朴,谁与我相伴呢?我希望圣明的时代多出贤臣,自己能在闲暇时做个渔樵之人。

宰相和司徒胸怀治理国家的才能,廷尉和中丞掌管着重大的计划。更令人钦佩的是鸿胪卿的正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先帝的眷顾。正高兴战船停止行动,海边的守卫清静,怎奈稻田又遭遇灾荒之年。深夜里共同仰望紫微垣,万里无云,正值秋天雨过天晴。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华丽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梦中的仙境、对历史传说的追思、江南的胜景以及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神秘仙境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开头通过对梦中昆仑山和瑶池的描绘,展现出一种神秘而美妙的意境。接着回忆周穆王的故事,表达了对仙境的渴望和对自身无缘仙境的遗憾。随后描述了在江南的见闻和感受,如长江的浩荡、金焦山的秀丽、船只的停泊、女子的歌声等,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在描写钟陵山时,又联想到了此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重要性。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年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希望国家能有贤臣治理,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最后,诗中提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稻田的灾荒,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的关切。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丰富,用典恰当,既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