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金广文

· 谢榛
汉廷谁复怜才子,谪去长沙几千里。 三楚寒云过雁声,九疑秋色摇江水。 骚人自古悲秋风,黄陵庙前斑竹丛。 惆怅湘灵杳何处,试听瑶瑟月明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广文: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
  • 汉廷:汉朝宫廷,这里借指明朝朝廷。
  • 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
  • 九疑:即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 骚人:诗人,这里指柳宗元,他被贬谪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写过《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诗中有“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的句子,表达了他在秋风中感到的悲凉。
  • 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 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 (yǎo):无影无声,这里指不见踪迹。
  • 瑶瑟:用美玉装饰的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翻译

明朝朝廷中谁又还会怜惜才子呢,(金广文)被贬谪到长沙,相距数千里之遥。 三楚之地寒冷的云彩中传来大雁的叫声,九嶷山的秋色倒映在江水中摇曳。 诗人自古以来就为秋风而悲叹,黄陵庙前有着丛生的斑竹。 我心中惆怅,不知湘水之神在何处,试着在明月下倾听那瑶瑟之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谢榛为寄赠金广文而作,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和对其才华的惋惜。诗中通过描绘汉廷对才子的不怜、友人被贬之地的萧瑟景色以及诗人自身的悲秋之情,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首联点明友人被贬的事实,表达了对朝廷不重视人才的不满。颔联通过描写三楚的寒云和九疑山的秋色,烘托出友人被贬之地的荒凉。颈联以骚人悲秋和黄陵庙前的斑竹丛,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凉的情感。尾联则以惆怅的心情寻找湘灵的踪迹,在明月中试听瑶瑟之声,给人一种空灵、虚幻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其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