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都宪左公廷珍巡抚辽东

关西声价重提刑,又总行台出帝庭。 千里封疆当北镇,九边绥服尽东溟。 皂囊坐遣烽烟息,宝匣长韬剑气腥。 宵旰分忧在今日,不须崖下勒新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都宪:明代对都察院高官的尊称。
  • 左公廷珍:人名,即左廷珍,明代官员。
  • 巡抚:明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
  • 辽东:地名,今辽宁省一带。
  •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泛指西北地区。
  • 提刑:明代官职名,负责司法和监察。
  • 行台:古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临时机构,多设在地方。
  • 帝庭:指朝廷。
  • 封疆:指国家的边疆。
  • 北镇:指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
  • 九边:明代北方的九个军事重镇。
  • 绥服:安抚顺服的边疆民族。
  • 东溟:东海,这里泛指东方边疆。
  • 皂囊:黑色的布囊,古代用来装文件。
  • 宝匣:装有宝剑的匣子。
  • 宵旰:指皇帝的勤政,宵为夜晚,旰为天晚,宵旰即早晚勤政。
  • 崖下勒新铭:在山崖下刻写新的铭文,这里指立功留名。

翻译

关西地区的名声因提刑官而显赫,现在左公廷珍又从朝廷出发,总领行台前往辽东。 辽阔的边疆正位于北方的重镇,九个边疆要塞都延伸至东方的海洋。 坐在黑色的布囊旁,派遣使者平息烽火,宝剑藏于匣中,不再散发血腥之气。 皇帝日夜操劳,忧国忧民,今日无需在山崖下刻写新的功绩铭文。

赏析

这首作品是程敏政为送别左廷珍巡抚辽东而作,表达了对左廷珍的敬重和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期望。诗中,“关西声价重提刑”一句,既赞扬了左廷珍的声望,也体现了对其职责的重视。后文通过对辽东边疆的描述,展现了辽阔的边疆景象和边防的重要性。结尾处,诗人以皇帝的勤政和无需刻写新铭的寓意,表达了对国家安宁和左廷珍能够成功完成使命的祝愿。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和边疆的关怀之情。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