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字韵和杨维新谒陵之作

学馆萧萧暂盍簪,西风云散不成阴。 兴阑且逐寻芳步,才拙难陪倚树吟。 宦业每传三试录,家声曾畏四知金。 谒陵初度闻高论,不觉山城漏已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簪字韵:指以“簪”字为韵脚的诗。
  • 谒陵:指祭拜陵墓,这里特指明朝皇帝的陵墓。
  • 学馆:指学校或书院。
  •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动的声音。
  • 盍簪:指聚会。盍,合;簪,古代用来束发的簪子,这里比喻聚会。
  • 西风:秋风。
  • 兴阑:兴致消退。
  • 寻芳步:指散步赏花。
  • 才拙:才智不足。
  • 宦业:指官场生涯。
  • 三试录:指科举考试中的三次重要考试记录。
  • 家声:家族的名声。
  • 四知金:指古代官员的俸禄,源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四知金,不可得也。”意指清廉。
  • 高论:高深的言论。

翻译

在学馆里,我们暂时聚在一起,风声萧萧,秋风西来,云散不成阴霾。 兴致消退后,我选择跟随大家去散步赏花,虽然才智不足,难以陪伴大家倚树吟诗。 官场生涯中,每每听到关于三次科举考试的记录,家族的名声也曾因清廉而闻名。 在谒陵之时,初次听到你的高深言论,不知不觉中,山城里的时间已经很晚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学馆聚会后的所感所想。诗中,“学馆萧萧暂盍簪”一句,既描绘了学馆的宁静,又暗示了聚会的短暂。后文通过对秋风、云散的描写,以及对个人才智的自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的最后,通过对谒陵时听到的“高论”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友人才华的赞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友情的珍视。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