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宿莲洞作
吾爱娥眉山,娥眉淡不如。
吾爱莲花蕊,花光映太虚。
出门重延望,随意命柴车。
淩虚入鸟道,绝境寻吾庐。
入暮迅登陟,志往忘崎岖。
后蹑聚星石,前望三台虚。
侧身度飞流,秉烛观崖书。
险尽履平地,孤笑多艰馀。
枕簟依云岫,玉露沾衣裾。
衣裾沾尚可,毋使愿相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淩虚(líng xū):高耸入云。
- 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
- 绝境:非常偏僻或难以到达的地方。
- 登陟(dēng zhì):攀登。
- 聚星石:可能指山上的一个景点,具体不详。
- 三台虚:可能指山上的一个景点,具体不详。
- 秉烛:拿着蜡烛。
- 崖书:刻在崖壁上的文字或图案。
- 枕簟(zhěn diàn):枕头和席子。
- 云岫(yún xiù):云雾缭绕的山峰。
翻译
我喜爱娥眉山,它的淡雅胜过一切。 我喜爱莲花的蕊,花的光彩映照着天空。 出门后我再次远望,随意地命人驾着柴车前行。 我高耸入云地进入鸟道,寻找那偏僻的我的住所。 天色渐晚,我迅速攀登,心急如焚却忘记了崎岖。 后面是聚星石,前面是三台虚。 侧身跨过飞流,手持蜡烛观看崖壁上的文字。 险路走尽,踏上平地,孤独地笑着,经历了许多艰难。 我枕着枕头,躺在席子上,依偎在云雾缭绕的山峰旁,玉露沾湿了我的衣襟。 衣襟被沾湿尚可忍受,只愿不要违背了我的心愿。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喜爱和探险的决心。诗中,“娥眉山”和“莲花蕊”被赋予了高洁、淡雅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通过“淩虚入鸟道”、“绝境寻吾庐”等句,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心愿的坚守,即使环境艰苦,也不愿放弃内心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别后与赵元默言怀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竹松清荫诗 》 —— [ 明 ] 湛若水
- 《 次韵王司马斋居尝冰之作而扩其义寓感慨焉 》 —— [ 明 ] 湛若水
- 《 喜觉山洪大巡来访朱明洞天遂讲于青霞洞次来韵答之 》 —— [ 明 ] 湛若水
- 《 丙午九月十二日新定仰辰台同周自正郑孔新谢振卿扳跻登望浩歌而归 》 —— [ 明 ] 湛若水
- 《 宿湖口 》 —— [ 明 ] 湛若水
- 《 送黄小江佥宪进表毕还广州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大同春吟己丑作四首 其一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