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诗

龙之山,不兴雨云,山中之人,不可以论。乌用如城矻高旻,祗可以障南氛。 龙之水,亦流束荆,水阳之氓,不可以情。乌用如堑流南冥,惟可以洗甲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之山:指龙州的山。
  • 不兴雨云:不产生云雨,形容山势高峻,不易形成降雨。
  • 山中之人:指山中的居民。
  • 不可以论:不能用常理来评说,意指山中人的生活方式与外界不同。
  • 乌用:何用,为何要。
  • 如城矻高旻:像城墙一样高耸入云。(kū):高耸。
  • 障南氛:阻挡南方的气息。
  • 龙之水:指龙州的水。
  • 束荆:束缚荆棘,形容水流湍急,能够冲刷掉荆棘。
  • 水阳之氓:水边的百姓。
  • 不可以情:不能用情感来衡量,意指水边人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与外界不同。
  • 如堑流南冥:像深沟一样流向南方。(qiàn):深沟。
  • 洗甲兵:清洗兵器,比喻消除战争。

翻译

龙州的山,高耸而不易产生云雨,山中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不能用常理来评说。为何要像城墙一样高耸入云,只是为了阻挡南方的气息。 龙州的水,湍急而能冲刷荆棘,水边的百姓,他们的情感表达与外界不同,不能用情感来衡量。为何要像深沟一样流向南方,只是为了消除战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龙州山水及其居民的描绘,展现了与外界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诗中,“龙之山”与“龙之水”分别象征着高峻与湍急,而“山中之人”与“水阳之氓”则表达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比和象征,诗人传达了对这种与众不同之美的赞赏,同时也隐含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