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五首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 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 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 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 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 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私家:个人家庭。
  • 无钱炉:没有铸钱的炉子,指没有造钱的能力。
  • 平地:普通的地方,非特指。
  • 无铜山:没有铜矿,无法自己铸钱。
  • 胡为:为何。
  • 秋夏税:秋季和夏季的税收。
  • :缴纳。
  • 钱力:货币的力量,指货币的购买力。
  • 农力:农民的劳力。
  • :尽,耗尽。
  • 贱粜:低价出售。
  • :交易,买卖。
  • 丝与绵:丝绸和棉花。
  • 岁暮:年末。
  • 衣食尽:衣食无着,生活困难。
  • 国之初:国家建立之初。
  • 有制垂不刊:有固定的制度,不可更改。
  • :劳役。
  • 算丁口:按人口计算。
  • :地租。
  • 计桑田:按田地的产量计算。
  • 不求土所无:不要求土地无法生产的东西。
  • 不强人所难:不强迫人民做难以做到的事。
  • 量入以为出:根据收入来决定支出。
  • 上足下亦安:上面充足,下面也安稳。
  • 兵兴:战争爆发。
  • 一变法:一次变法。
  • 兵息:战争结束。
  • 遂不还:就不再恢复。
  • 农桑人:农民和养蚕的人。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畎亩间:田间。
  • 革此弊:改革这种弊端。
  • 秉利权:掌握利益的权利。
  • 复彼租庸法:恢复那种租庸制度。
  • 贞观年:唐朝贞观年间,指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期。

翻译

个人家庭没有铸钱的炉子,普通地方也没有铜矿。为何每年都要缴纳秋夏税,年年都要用铜钱支付?货币的购买力日益增强,而农民的劳力却日益耗尽。低价出售粮食和麦子,低价买卖丝绸和棉花。到了年末,衣食无着,怎能不饥寒交迫?我听说国家建立之初,有固定的制度,不可更改。劳役按人口计算,地租按田地的产量计算。不要求土地无法生产的东西,不强迫人民做难以做到的事。根据收入来决定支出,上面充足,下面也安稳。战争爆发时一次变法,战争结束后就不再恢复。使得农民和养蚕的人在田间憔悴。谁能改革这种弊端,等待您掌握利益的权利。恢复那种租庸制度,让法令如同贞观年间那样。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通过对比私家与国家、农民与货币的关系,揭示了货币力量增强与农民劳力耗尽的矛盾,以及税收制度对农民生活的压迫。诗中,白居易提出了恢复古代合理的租庸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社会稳定。他的观点体现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政治理想。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