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应德枉答用韵再赠二首

· 尹台
十年学道与方迷,退守真惭老氏溪。 下士谁抽青笈秘,高贤久作碧山栖。 三江采秀常舟楫,五岳寻仙独杖藜。 强托著书能暂许,五千文字定传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辱应德枉答:谦辞,意指对方屈尊回答自己的问题。
  • 学道:学习道理或哲理。
  • 方迷:正在迷茫中。
  • 老氏溪:指老子的道家思想。
  • 青笈秘:指珍贵的书籍或知识。
  • 碧山栖:隐居在青山之中。
  • 三江:指多条江河,具体指哪三条江河需结合具体地理背景。
  • 采秀:采集美景或精华。
  • 舟楫:船只,这里指乘船。
  •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杖藜:拄着藜杖,指行走。
  • 强托:勉强寄托。
  • 著书:写作书籍。
  • 五千文字:指《道德经》的字数,约五千字。
  • 传西:传播到西方。

翻译

我学习道理已有十年,却仍在迷茫中,对于退隐守道,我感到惭愧,因为我未能完全领悟老子的溪谷深意。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谁能揭示那些珍贵书籍中的秘密呢?而高尚的贤者早已隐居在青山之中。我常常乘船在三江之上采集美景,独自拄着藜杖在五岳间寻找仙踪。我勉强寄托于写作,希望能得到暂时的认可,那五千字的《道德经》定会传到西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道之路的迷茫与追求,以及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十年学道与方迷”一句,既显示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执着,也透露出他对于未知的困惑。通过对比“下士”与“高贤”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对于世俗的疏离感。最后,诗人以《道德经》的传播为喻,寄托了自己对于学问传承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与学问的深刻思考。

尹台

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号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所奖拔多为名士。旋还任修撰,专理诰敕。忤仇鸾,几得罪,会鸾先被杀,乃已。严嵩欲结为姻好,拒之,遂有怨。出为南京祭酒,将行,劝嵩勿害杨继盛。历官为南京礼部尚书。留意理学,其学不傍门户,能密自体验。有《洞农堂集》。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