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广东参政况文

· 陈琏
早闻风雅蔼孤骞,经济才高众所尊。 执法声华昭柏府,承宣勋业重薇垣。 丹心政拟报明主,一疾胡为归九原。 欲吊英魂无问处,长歌楚些泪潺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蔼孤骞:蔼,和蔼可亲;孤骞,孤独高飞。这里形容况文早年就以文雅和才华出众而闻名。
  • 经济:这里指治理国家的能力。
  • 柏府:古代官署名,这里指况文在官府中的声望。
  • 薇垣:古代官署名,这里指况文在官府中的重要地位。
  • 九原:指墓地,这里指况文的去世。
  • 楚些:楚地的歌谣,这里指作者用楚地的歌谣形式来表达哀思。
  • 潺湲:水流声,这里形容泪水不断流淌的样子。

翻译

早年就听说况文以文雅和才华出众而闻名,他的治理国家的能力使他受到众人的尊敬。他在官府中的声望和重要地位都极为显著,他的忠诚本打算报答明君,但不幸因病去世。想要悼念他的英魂却无处可寻,只能长歌楚地的歌谣,泪水如流水般不断流淌。

赏析

这首诗是对已故广东参政况文的挽歌,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敬意。诗中,“早闻风雅蔼孤骞”一句,既赞扬了况文的文学才华,也暗示了他的孤独和高洁。后文通过“经济才高众所尊”、“丹心政拟报明主”等句,进一步强调了况文的政治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最后两句则抒发了作者对况文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英魂无处寻觅的无奈和哀伤。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况文的崇高评价和深切哀悼。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