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克复睢阳军

· 王恭
空山忽鸣鵙,露白秋草寒。离居感物候,况有行路难。 从征睢阳里,饮马黄河水。孤剑二十年,寸心五千里。 朅来问乡馆,捧檄仍徵兵,戚戚慈母恋,依依兄弟情。 行当辞复去,悠悠念王程。黄云白雁秋萧索,野水西风汴城郭。 洛苑初霜赤叶飞,大梁古道黄花落。戎衣此去勿迟迟,莫向清平叹数奇。 白头好遂还乡计,姜被重欢綵重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ú):鸟名,即伯劳。
  • 朅来(qiè lái):去来,往来。
  • 捧檄:古代官吏捧着檄文,表示接受使命。
  • 徵兵:征召士兵。
  • 姜被:姜太公的被子,比喻老年人的生活。
  • 綵重戏:彩衣戏,指老年人穿着彩衣嬉戏,形容晚年生活愉快。

翻译

空旷的山中突然传来伯劳的鸣叫,露水清白,秋草带着寒意。离别居住之地,感慨于这物候的变化,更何况还有旅途的艰难。

随军前往睢阳,饮马于黄河之水。孤独的剑已经陪伴了二十年,心中所想却远达五千里。

往来于家乡的馆舍,捧着檄文接受征兵的使命,深深感受到慈母的忧虑,依依不舍的兄弟情谊。

即将辞别再次出发,心中充满对王命的忧虑。黄云白雁,秋意萧索,野水西风中汴城的轮廓。

洛苑初霜,红叶飘飞,大梁古道上黄花凋落。穿上戎装,此去不要迟疑,不要对着清平世界叹息命运的不济。

希望白头之年能够实现还乡的计划,重温姜太公的被子,享受彩衣戏的欢乐。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离别家乡、随军征战的艰辛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中通过秋天的景象,如鸣鵙、露白秋草、黄云白雁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索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切眷恋。诗末的“白头好遂还乡计”,则透露出诗人对晚年能够安享天伦之乐的深切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