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字数来作诗,以示敬意或回应。
- 刘贡父、李公择:两位诗人的名字,贡父是刘攽(bān)的字,公择是李常的字。
- 弦管:指音乐,古代宴会常用。
- 衣甑(zèng)有埃:形容衣服上积满灰尘,甑是古代蒸食物的器皿。
- 绿蚁:酒面上的泡沫,像蚂蚁一样。
- 百斛(hú):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等于十斗。
- 蝗虫扑面:比喻遭遇困境或不愉快的事情。
- 穷寇:困兽犹斗,此处比喻难以对付的敌人。
- 弃孩:被遗弃的孩子,此处可能指战争中的孤儿。
- 为郡:担任郡守的官职。
- 鲜欢:少有欢乐。
- 章台:代指繁华的都市,如汉代长安的章台街。
翻译
谁曾劝我来到这地方,音乐声中生活却满是尘埃。 美酒虽香,喝起来却感觉不到一百斛的豪情,烦恼如同蝗虫般扑面而来,已经多次。 我在山谷中挥剑追击那些穷凶极恶的敌人,泪水洒在城墙上,捡拾着被战争抛弃的孩子们。 虽然在这里做郡守很少有欢乐,你不必为此叹息,总比在尘土飞扬的都市中奔波强得多。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回应刘攽和李常寄来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感慨。他描述了看似热闹的音乐背后,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诗人用“绿蚁沾唇无百斛”形象地描绘出尽管有美酒,但心情却无法畅饮的苦闷。同时,他也展示了自己积极的一面,即使面对困境,仍决心追击敌人,拯救无辜。诗中流露出的乐观与坚韧,与他在逆境中坚守人格的精神相吻合。通过与朋友的互动,诗人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