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

·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拼音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髙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後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喫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翁记。

注释

绍圣元年:西元一〇九四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 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 汤池:即汤泉。 殆:(dài)大概,差不多。 少北:稍向北。 悬水:悬于山之泉水,大则谓瀑布。 百仞(rèn):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缒(zhuì)石:用绳繫着石头向下。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 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掬(jū):用双手捧取。 二鼓:二更(大约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馀甘:指馀甘子。 《齐民要术·馀甘》:「《异物志》曰:『馀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乃更甜美足味。盐蒸之尤美。可多食。』」 颓然:衰老皃。

《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篇散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记叙东坡与幼子苏斜川游览白水山佛迹院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後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髙:「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髙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後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衹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後简写回家後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髙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绍圣元年:指公元 1094 年。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 佛迹院:寺庙名。
  • 汤池:即温泉。
  • 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东西往下放。
  • 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 倒行:倒着走。
  • 俯仰:形容一上一下。
  • 击汰:击水。汰,水波。
  • 馀甘:即油柑,落叶小乔木,果实可供食用。

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小儿子苏过游览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稍微偏北,有一道从悬崖上垂挂下来高达百仞的瀑布,山路有八九处拐弯,在拐弯的地方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五六丈长的绳索拴一块石头垂下去探测水深,还到不了底。瀑布像雪花般飞溅,发出如雷般的声响,既让人欣喜又让人害怕。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所说的佛迹。傍晚时分往回走,倒着走观赏山上火势,很有一上一下的动感,走过几个山谷,到了江对面月亮出来了,在江水中划船,用手拨弄水中月亮的倒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又和苏过喝酒,吃余甘煮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颓废不振,再也睡不着。写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老人。

赏析

这篇文章是苏轼描绘与幼子一同游览白水山的经历。文中既生动地描写了白水山的景致以温泉之热、瀑布之壮观,又展现了他们游玩的过程,如倒行观火、划船戏月等,充满了生活情趣与闲情雅致。从白天到夜晚,行程丰富而美妙,反映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微感受。最后描述回到家后的情景,虽略显颓废,但亦真实自然。整体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清新自然,将游玩之乐与山水之美融合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