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不知,一作「下知」。
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序
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美治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上:最好,至上。
- 悠兮:悠闲的样子。
翻译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百姓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是自己这样做的。”
赏析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不同层次的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最好的统治者能让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百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次一等的统治者能得到百姓的亲近和赞誉,再次一等的让百姓畏惧,最糟糕的则遭到百姓的轻蔑。老子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诚信为本,少发号施令,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政府不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社会自然地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