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注释
取:为、治理。
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执:掌握、执掌。
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强制。
夫:一本作「故」。
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随:跟随、顺从。
嘘:轻声和缓地吐气。
吹:急吐气。
羸(léi):羸弱、虚弱。
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
泰:极、太。
序
在《道德经》里,老子多处谈到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他极力宣传「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神器:指国家政权。
翻译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刚强有羸弱,有安居有危殆。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赏析
这一章老子深入探讨了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强调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去获取和掌控天下,因为人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背他们意愿的统治必然导致失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为”“无执”,这样反而能避免失败和损失。接着描述了世人各种不同的状态,而圣人懂得顺应自然,不追求极端、奢侈和过度。这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的思想核心,倡导以平和、适度、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世间万物和国家治理。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