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鬥。达到目的了却不自夸,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注释
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还:还报、报应。
凶年:荒年、灾年。
善者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
取强:逞强、好胜。
物壮:强壮、强硬。
不道:不合乎于“道”。
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赏析
在《道德经》的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讲到用兵问题。但必须重申,《道德经》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兵书,他论兵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军事学的角度。讲到许多哲学问题时,也涉及到军事,因为哲学与军事虽非属于同一学科,但有许多内在相通之处。他着重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从反对战争这一角度出发的。因为战争是人类最残酷最愚昧的行为。本章中所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唐代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认为《道德经》可为「言兵者师之」。近人章太炎说,《道德经》一书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他指出,「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訄书·儒道》)当代学者张松如认为,八十一章中直接谈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讲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经》不是兵书,例如从军事学角度讲,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哲学家、思想家们对这些社会实际问题并不会熟视无睹。他们从这些战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到包括战争在内的一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物壮则老」等,这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佐:辅佐。
- 好还:容易得到报应。
- 师:军队。
- 荆棘: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刺的小灌木。
翻译
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会丛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获胜的目的便罢了,不敢凭借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高自大,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我夸耀,达到目的了也不要骄傲。达到目的是因为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要逞强。事物强壮了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会很快死亡。
赏析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他强调依靠“道”辅佐君主,而非依赖武力。战争会带来破坏和灾难,如荆棘丛生、出现凶年。他倡导善用兵力,以达到目标为限,而不应过度逞强。还指出事物过盛就会走向反面,提醒人们要遵循自然之道,不可违背。这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和追求和平、顺应自然的理念。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一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