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家值海寇作祸遣怀简石湖

老去归来百靡求,一犁准拟事西畴。 清朝策杖閒闻鸟,向夕呼童饱饭牛。 散适秖堪元亮卧,乱离翻得杜陵愁。 百年乐土烽烟遍,何处深山可暂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靡求:无所求。
  • :耕地的农具。
  • 准拟:打算,计划。
  • 事西畴:在西边的田地里劳作。
  • 清朝:清晨。
  • 策杖:拄着拐杖。
  • 閒闻鸟:悠闲地听鸟叫。
  • 向夕:傍晚。
  • 呼童:叫仆人。
  • 饱饭牛:喂饱牛。
  • 散适:闲适自在。
  • 秖堪:只能。
  • 元亮: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 乱离:战乱分离。
  • 杜陵愁:杜甫,唐代诗人,号杜陵野老,其诗多忧国忧民。
  • 烽烟:战争的烟火。
  • 乐土:安乐的地方。
  • 深山:偏远的山林。

翻译

年老归来,我无所求,只打算用犁耕作于西边的田地。清晨,我拄着拐杖,悠闲地听着鸟鸣;傍晚,我叫仆人喂饱牛。我只能像陶渊明那样闲适自在地生活,但在战乱中,我反而感受到了杜甫那样的忧愁。百年间,这片乐土上遍布战火,哪里有深山可以暂时避难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孙承恩在晚年归隐田园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诗中,“老去归来百靡求”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一犁准拟事西畴”则描绘了他对农耕生活的期待。然而,“百年乐土烽烟遍”一句,却揭示了战乱频仍的现实,使得诗人的田园梦想显得遥不可及。诗人的心情从闲适转为忧愁,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对战乱的深刻忧虑。

孙承恩

明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16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