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牧牛图

· 吴澄
树叶醉霜秋草萎,童驱觳觳涉浅溪。 一牛先登舐犊背,犊毛湿湿犹未晞。 一牛四蹄俱在水,引脰前望喜近堤。 一牛两脚初下水,尻高未举后两蹄。 前牛巳济伺同队,回身向后立不移。 一牛将济一未济,直须并济同时归。 此牛如人有恩义,人不如牛多有之。 人不如牛多有之,笑问二童知不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觳觳 (hú hú):形容牛蹄声。
  • (shì):舔。
  • (dú):小牛。
  • 湿湿 (shī shī):湿润的样子。
  • (xī):晒干。
  • (dòu):颈项。
  • (kāo):臀部。
  • (jì):渡过。
  • 并济 (bìng jì):一起渡过。

翻译

树叶在霜降后变得枯黄,秋草也凋零了,孩童驱赶着牛群涉过浅浅的溪流。一头牛先登上岸,舔着小牛的背,小牛的毛还是湿润的,尚未被晒干。另一头牛的四蹄都在水中,它伸长脖子向前望,高兴地期待着接近堤岸。还有一头牛的两只前蹄刚下水,臀部高高抬起,后蹄还未完全入水。前面的牛已经渡过,等待着同伴,它转身向后,站立不动。一头牛即将渡过,另一头还未开始,它们必须同时渡过才能一起回去。这头牛像人一样有恩义,而人却不如牛那样多有恩义。人不如牛多有恩义,我笑着问两个孩童,他们是否知道这一点?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牧牛的场景,展现了牛群渡溪的生动画面。诗中,牛的形态和动作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如“一牛先登舐犊背”和“一牛两脚初下水”,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牛的自然习性,也反映了牛与牛之间的情感联系。诗的最后,作者通过对比牛的恩义与人的行为,提出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性中恩义缺失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吴澄

吴澄

元抚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颖悟,既长,博通经传。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起至京师,寻以母老辞归。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疾去。武宗即位,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迁翰林学士。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实录成,复弃官归。四方士负笈来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有《易纂言》、《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