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晋史九首
两贤不相厄,王庾乃如斯。
天步政多艰,此岂私愤时。
东山谢安石,造次威凤仪。
三贤抱宏器,继出相等夷。
风流文雅尽,同惟世所推。
但恨立朝间,典礼殊未施。
玄谈竟浇俗,逆臣终乱阶。
汤武肇王业,伊周垂纲维。
桓景彰伯道,管晏横要规。
古人不作远,所立百世师。
奈何民具瞻,退食徒委蛇。
卜世固天定,欲责当谁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造次:匆忙,仓促。
- 威凤仪:威严的凤凰姿态,比喻高贵的风范。
- 宏器:大器,指有才能的人。
- 等夷:同等,相等。
- 典礼:指国家的重要仪式和制度。
- 玄谈:指空谈,不切实际的言论。
- 浇俗:指社会风气的败坏。
- 乱阶:指导致国家混乱的原因。
-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古代的贤明君主。
- 伊周:指伊尹和周公,古代的贤臣。
- 纲维: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 桓景:指桓温和景帝,晋朝的两位重要人物。
- 伯道:指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 管晏:指管仲和晏婴,春秋时期的两位贤臣。
- 要规:指重要的规范和准则。
- 卜世:指预测国家的未来。
- 退食:指退朝后不问政事,只顾享乐。
- 委蛇:指敷衍塞责,不认真负责。
翻译
两位贤人不应相互为难,王庾却如此行事。天命之路正多艰险,这难道是个人恩怨的时候吗?东山的谢安石,匆忙间展现出威严的凤凰姿态。三位贤人怀抱宏大的才能,相继出仕,地位相等。他们的风流文雅已尽,同样受到世人的推崇。但遗憾的是,他们在朝中任职时,国家的重大仪式和制度并未得到实施。空谈终于败坏了社会风气,逆臣成为了国家混乱的根源。商汤和周武王开创了王业,伊尹和周公奠定了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桓温和景帝彰显了治理国家的方法,管仲和晏婴确立了重要的规范。古人虽远,但他们所立的榜样却是百世之师。为何民众所仰望的,退朝后却只是敷衍塞责,不认真负责?预测国家的未来固然是天命所定,但责任又该归咎于谁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晋朝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风气和官员行为的批评。诗中提到了谢安、王庾等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国家政治的影响。诗人认为,尽管这些人物有才能和地位,但他们在朝中的行为并未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制度和风气,反而导致了社会的混乱。诗的最后,诗人对官员的敷衍态度表示遗憾,并对国家的未来表示担忧,反映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关注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