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

响山临响潭,曾识太白来。 我欲游其间,却愧非仙才。 况乃博微官,终年走尘埃。 幸兹九日至,获与群彦陪。 高秋惨云物,薄日翳复开。 驻马青松阴,披衿上崔嵬。 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 诸峰送远色,揽结何雄哉。 野菊半含英,浊醪初发醅。 且尽一笑欢,良会不易谐。 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飞灰。 想见登临时,逸气横九垓。 宁知千载后,我辈兹徘徊。 呼之傥可作,相共挥予杯。 凄其暮色合,飒飒疾雨催。 扶携下登舟,水行沿湾隈。 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馀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 响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太白:指唐代诗人李白。
  • 仙才:指超凡脱俗的才华。
  • 微官:指低微的官职。
  • 尘埃:比喻世俗的纷扰。
  • 群彦:指众多才学之士。
  • 高秋:深秋。
  • 云物:云彩和景物。
  • 薄日:微弱的阳光。
  • (yì):遮蔽。
  • 披衿:解开衣襟,形容心情舒畅。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势高峻。
  • (nì):斜视,此处指远望。
  • 孤城:孤立的城池。
  • 下瞰:从高处往下看。
  • 清溪:清澈的溪流。
  • 揽结:收揽,集中。
  • 野菊:野生的菊花。
  • 半含英:半开的花朵。
  • 浊醪(zhuó láo):未经过滤的酒。
  • 发醅(pēi):新酿的酒。
  • 良会:美好的聚会。
  • 化飞灰:比喻人已逝去,化为尘埃。
  • 逸气:超脱的气质。
  • 九垓(jiǔ gāi):指天空。
  • (tǎng):倘若。
  • 凄其:凄凉的样子。
  • 飒飒:形容风声或雨声。
  • 扶携:互相扶持。
  • 湾隈(wān wēi):水湾的弯曲处。
  • 浩歌:大声歌唱。

翻译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登上了响山,面对着响潭,想象着李白曾来过这里。我渴望在其中游玩,但自愧没有仙人般的才华。况且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官员,整年都在尘世中奔波。幸运的是,今天我能够与众多才学之士一同陪伴。深秋的天空和景物显得有些凄凉,微弱的阳光时而被云层遮蔽,时而重新出现。我们停下马匹,在青松的阴影下解开衣襟,登上高峻的山峰。从这里远望,孤立的城池显得低矮,清澈的溪流在下方回旋。远处的山峰送来了它们的色彩,我们集中精神,感受到了何等的雄伟。野生的菊花半开,新酿的浊酒刚刚发酵。我们尽情享受这一刻的欢乐,因为这样的美好聚会实在难得。溪山景色依旧,但那些曾经登临此地的人已经化为尘埃。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登临时,那种超脱的气质横扫天际。谁能想到千年之后,我们这些人在这里徘徊。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与他们共同举杯。天色渐渐暗淡,风声和雨声急促地催促着。我们互相扶持,下山乘舟,沿着水湾的弯曲处前行。仰望着千仞高的峭壁,我大声歌唱,散去了余下的哀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飞灰”一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先贤的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吴师道

元婺州兰溪人,字正传。工词章。英宗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丞,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皆有惠政。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以礼部郎中致仕。有《吴礼部诗话》、《敬乡录》、《吴正传文集》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