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归隐图
冲陶先生名如山,何得画在云山间。
布袍鬓丝晚风满,应缘归自江之湾。
画师当时偶相值,岁暮相思走珍寄。
横茅老涧树参差,毫端似得山人意。
山人家乃无一金,是中所有千古心。
豪杰闻风失匕箸,学子问道罗冠襟。
芙蓉山腰石头路,钓名射利人如骛。
匆匆不省认江湾,宁识冲陶最深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冲陶:人名,即诗中的“冲陶先生”。
- 鬓丝:指头发,特指鬓角的头发。
- 横茅:指茅屋横卧的样子。
- 毫端:笔尖,这里指画笔的笔触。
- 钓名射利:追求名声和利益。
- 骛:(wù)追求,急速。
翻译
冲陶先生的名字如山一般崇高,为何他的画像出现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他身着布袍,鬓角的白发在晚风中飘扬,似乎是因为他从江湾归来。画师偶然遇见了他,岁末思念之情促使他珍重地寄出了这幅画。画中的茅屋横卧在古老的山涧旁,树木参差不齐,画笔的笔触似乎捕捉到了山人的心意。
山人的家中没有一丝金光,但他的心中却拥有着千古不变的情怀。豪杰们听到他的名声都惊慌失措,学子们则纷纷前来求教,他们的帽子和衣襟都因此而聚集。芙蓉山的腰间是石头铺成的小路,那些追求名声和利益的人如同急速的马匹一般匆匆而过。他们不明白江湾的真正意义,又怎能认识到冲陶先生内心最深处的宁静与深远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冲陶先生的画像及其生活环境,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高洁品格。诗中“山人家乃无一金,是中所有千古心”一句,深刻表达了冲陶先生虽物质贫乏,但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后文通过对“钓名射利人如骛”的批判,进一步凸显了冲陶先生远离纷扰、坚守本心的可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