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士明判簿以诗求作云麓书隐图不果为作步韵奉答

· 朱同
十年江上忆茅庐,故托毫缣写旧居。 济世可堪终稼穑,莅民无计禦樵渔。 久知心远怀桑梓,已喜身閒弃簿书。 云麓真山应会见,莫看图画赋归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毫缣(háo jiān):细绢,这里指绘画用的材料。
  • 稼穑(jià sè):农事,指耕种和收获。
  • 莅民(lì mín):治理百姓。
  • 樵渔(qiáo yú):樵夫和渔夫,泛指普通百姓。
  • 桑梓(sāng zǐ):桑树和梓树,常用来比喻故乡。
  • 簿书(bù shū):官府的文书工作。

翻译

十年来,我一直怀念江上的茅庐,因此委托绘画大师用细绢描绘我的旧居。我虽有济世之志,但最终只能回归农事;治理百姓,却无法有效地保护他们免受樵夫和渔夫的侵扰。我早已知道,心怀远方,思念故乡;如今,我已喜于身闲,放弃了官府的文书工作。云麓山中的真山美景,我应该能够亲眼见到,不必再通过图画来欣赏,也不必再赋诗表达归隐之意。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隐居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诗中,“十年江上忆茅庐”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过去隐居生活的深切怀念。后文通过对“稼穑”、“莅民”等词语的运用,展现了作者虽有济世之志,却无法实现,只能回归农事的无奈。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未来归隐生活的期待,希望不再通过图画来欣赏自然美景,而是能够亲身体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朱同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大同,号朱陈村民,又号紫阳山樵。朱升子。洪武中举明经,官至礼部侍郎。有文武才,工图绘,时称三绝。坐事死。著有《覆瓿集》。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