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伏羲抚云泉,神明钦厥德。 大舜鼓南薰,斯民愠皆绝。 谁云古乐淡,清和见天则。 曾闻凤格韶,感应妙难测。 吁嗟后世人,淫声相蛊惑。 唐皇亲羯鼓,梨园乐无极。 霓裳欲何为,一舞遂亡国。 我耳厌喧阗,端居守渊默。 窗前披乐书,古道已荆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伏羲(fú x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被尊为人类的始祖。
  • 抚云泉:指伏羲的某种神秘行为,可能与创造或启示有关。
  • 神明:指天上的神灵。
  • 钦厥德:钦佩其德行。
  • 大舜(dà shùn):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五帝之一。
  • 南薰:指南风,古人认为南风能带来温暖和生机。
  • 斯民:这些人民。
  • (yùn):怒气。
  • 天则:天道,自然法则。
  • 凤格韶:指凤凰的鸣声,象征吉祥和美好。
  • 感应:指人与自然或神灵之间的相互影响。
  • 吁嗟(xū jiē):叹息声。
  • 淫声:指过度放纵的音乐。
  • 蛊惑(gǔ huò):迷惑,诱惑。
  • 唐皇:指唐代的皇帝。
  • 羯鼓(jié gǔ):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 梨园:唐代皇家戏班,后泛指戏曲界。
  • 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
  • 喧阗(xuān tián):喧闹,嘈杂。
  • 端居:平静地居住。
  • 渊默:深沉静默。
  • 荆棘(jīng jí):多刺的植物,比喻困难和障碍。

翻译

伏羲触摸云泉,神明钦佩他的德行。大舜弹奏南风,人民的怒气都消散了。谁说古乐平淡无味,它清和地展现了自然的法则。曾听闻凤凰的鸣叫,其感应之妙难以测度。唉,后世的人们,被过度放纵的音乐所迷惑。唐代的皇帝亲自击打羯鼓,梨园的乐声无边无际。《霓裳羽衣曲》究竟为了什么,一场舞蹈就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我厌倦了喧闹,静静地居住,保持深沉的静默。窗前翻阅乐书,古道已经布满荆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伏羲和大舜的赞美,以及对后世音乐过度放纵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清和音乐的向往和对现代音乐的失望。诗中,“伏羲抚云泉”和“大舜鼓南薰”描绘了古代圣贤与自然的和谐,而“唐皇亲羯鼓”和“霓裳欲何为”则反映了后世音乐的浮华和堕落。最后,作者通过“我耳厌喧阗,端居守渊默”表达了自己对现代喧嚣的不满和对古代宁静生活的怀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和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

朱诚泳

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