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万嘉会教谕之山阳

西江万君头戴笠,清时典教山阳邑。 王侯折简不可招,令尹之前只长揖。 深衣上堂开讲筵,衿佩铿锵如鹄立。 六经字字在所行,要使儒风更俗习。 朝盘苜蓿甘如饴,不羡诸公谋肉食。 人材作养期有成,他日当为教官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典教:主管教育。
  • 山阳邑:地名,今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
  • 折简:折断竹简,比喻不轻易写信或回信。
  • 令尹:古代官名,相当于县令。
  • 长揖:古代的一种礼节,双手抱拳高举过头,鞠躬。
  • 深衣:古代学者常穿的一种衣服。
  • 讲筵:讲学的场所。
  • 衿佩:指学生。
  •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鹄立:像鹄一样站立,形容整齐。
  •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六部儒家经典。
  • 苜蓿:一种植物,古代常用来比喻清贫的生活。
  • 甘如饴:甜如糖,比喻满足于简单的生活。
  • 肉食:指高官厚禄。
  • 作养:培养。
  • 教官式:模范的教官。

翻译

西江的万君戴着斗笠,在清明的时代主管山阳邑的教育。他不轻易回应王侯的邀请,只在县令面前行长揖之礼。他穿着深衣上堂开讲学,学生们整齐地站立,如鹄一般。他言行一致,六经中的每个字都要体现在行动上,旨在使儒家的风气更加深入民间。他满足于简单的苜蓿早餐,不羡慕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他期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将来成为模范的教官。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万嘉会教谕的高尚品质和教育理念。诗中,“西江万君头戴笠”一句,即以朴素的装束象征其清廉自守。他不受权贵诱惑,专注于教育事业,体现了儒家“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比“苜蓿甘如饴”与“不羡诸公谋肉食”,突出了教谕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期望万君培养出的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楷模,彰显了教育的长远影响和重要价值。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