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日有感寄江州太守李子威

边报传来实失惊,妖氛独不犯湓城。 义兵一日同生死,信史千年托姓名。 别戍几人回士马,沧江通夜走公卿。 九州尽得如公者,始信文儒有老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湓城:指江州,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因湓水流经而得名。
  • 义兵:指为了正义或保卫国家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 信史:指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
  • 别戍:指离开边疆的驻防地。
  • 沧江:指长江,因其水色苍茫而得名。
  • 公卿:古代对高级官员的称呼,这里指朝廷中的大臣。
  • 文儒:指有学问的文人。
  • 老成:指经验丰富,稳重成熟。

翻译

边疆的报告传来,确实让人震惊,但奇怪的是,那些妖邪之气并没有侵犯到湓城。为了正义,士兵们一日之内同生共死,他们的英勇事迹将被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流传千年。那些原本驻守边疆的士兵们,现在有几人能够回来?在长江的苍茫水色中,一夜之间,朝廷的大臣们匆匆逃离。如果整个九州都有像您这样的人,我们才会真正相信,有学问的文人中也有经验丰富、稳重成熟的老者。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边疆的动荡与湓城的安宁,赞美了李子威太守的治理有方。诗中“义兵一日同生死”展现了士兵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而“信史千年托姓名”则强调了历史的真实与传承。后两句通过对别戍士兵和公卿的描写,反映了时局的动荡,但最后一句“九州尽得如公者,始信文儒有老成”则是对李子威太守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存在是文儒中老成持重的典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李子威太守的敬仰之情。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