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衰呈汪桐阳教授四首

平生判青白,好丑悬心胸。 看朱忽成碧,转首今一翁。 绝怜窗底月,坐废诗书工。 磨研正亥豕,反覆寻鱼虫。 当时擅轻俊,下目一纸空。 天工忘听察,障此阿堵中。 文章不可恃,信足欺盲聋。 欲求一匕药,刮膜开双瞳。 尝闻先达言,目与心神通。 废书减思虑,远胜金篦功。 便当逐一散,挥弦送飞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亥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这里比喻文字的错误或混乱。
  • 鱼虫:指古代的篆书,这里比喻文字的复杂难懂。
  • 擅轻俊:擅长轻巧敏捷的技艺,这里指过去能够迅速理解文字。
  • 阿堵:这里指障碍,阻隔。
  • 一匕药:一剂药,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
  • 金篦:古代用来刮眼的工具,比喻治疗眼疾的方法。

翻译

我一生分辨青白,美丑悬于心胸。 看红色忽然变成绿色,转眼间已是今日的老翁。 非常怜惜窗底的月光,却荒废了诗书的功夫。 研磨文字正像亥豕般混乱,反复寻找如同鱼虫般复杂的篆书。 当时我擅长轻巧敏捷的理解,一眼看去,一张纸便空无一物。 天工似乎忘记了听察,障碍在这阿堵之中。 文章并不能依赖,足以欺骗盲聋之人。 想要寻求一剂药,刮开双瞳的膜。 曾听前辈说,眼睛与心神相通。 废弃书籍减少思虑,远胜过金篦的功效。 便应当逐一散去,挥弦送飞鸿。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视力衰退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学识和理解力的怀念。诗中,“看朱忽成碧”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视力的衰退,而“磨研正亥豕,反覆寻鱼虫”则反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阅读变得困难。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青春和学识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最后,诗人提出通过减少思虑和废弃书籍来达到心灵的清明,这种超脱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超然境界。

朱晞颜

元湖州路长兴(今属浙江)人,字景渊。历官瑞州路。城务税课提领。有《瓢泉吟稿》 ► 2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