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庙

·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歘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巴子国:古国名,今四川一带。
  • 武侯祠:纪念诸葛亮的祠堂,位于成都。
  • 竹日:透过竹林的阳光。
  • 斜虚寝:斜照在空荡的寝室。
  • 薄帷:轻薄的帐幕。
  • 共济:共同渡过难关。
  • 贤圣:贤人和圣人,此处指诸葛亮和刘备。
  • 翊戴:辅佐拥戴。
  • 先主:指刘备。
  • 并吞:指统一。
  • 出师:出征。
  • 虫蛇:指壁画上的虫蛇图案。
  • 巫觋:巫师。
  • (xū):忽然。
  • 梁父:山名,诸葛亮曾在此隐居。
  • 躬耕:亲自耕作。

翻译

我长久地在巴子国游历,多次进入武侯祠凭吊。 竹林间的阳光斜照在空荡的寝室,溪边的风轻拂着轻薄的帐幕。 君臣之间应当共同渡过难关,贤人和圣人也曾同时出现。 诸葛亮辅佐拥戴刘备,统一大业后再次出征。 壁画上的虫蛇图案已被岁月侵蚀,巫师也醉倒在蛛网之中。 忽然想起诸葛亮曾在梁父山吟诗,即使亲自耕作也未为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诸葛亮的缅怀之作。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武侯祠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诸葛亮辅佐刘备、出师未捷的敬仰与惋惜。后两句则借诸葛亮隐居梁父、躬耕自给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虽处乱世,但仍怀有报国之志的情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与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