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五首

· 杜甫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朔风:北风。
  • 飘胡雁:胡雁即北方来的雁,飘指雁飞的样子。
  • 惨澹:暗淡无光的样子。
  • 砂砾:小石子和沙子。
  • 长林:连绵的树林。
  • 萧萧:风吹树木的声音。
  • 萋更碧:萋指草茂盛,更碧表示更加翠绿。
  • 北里:指北方的地区。
  • 富熏天:形容财富极多,声势浩大。
  • 高楼:高大的建筑物。
  • 夜吹笛:夜晚吹奏笛子。
  • 焉知:怎么知道。
  • 南邻客:指南边的邻居。
  • 九月:指农历九月,已是深秋。
  • 絺绤:古代指粗布衣,这里指穿着单薄。

翻译

北风吹动着北方来的雁群,它们在暗淡无光的天空中带着砂砾飞翔。连绵的树林中,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秋天的草儿更加茂盛翠绿。北方的地区财富声势浩大,高楼上夜晚有人吹奏笛子。但怎么知道南边的邻居,到了九月还穿着单薄的衣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对比北方富饶与南方贫穷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深刻感受。诗中“朔风飘胡雁”与“长林何萧萧”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而“北里富熏天”与“高楼夜吹笛”则展现了北方的繁华。最后两句“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突出了南邻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