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伐木

· 杜甫
长夏无所为,客居课奴仆。 清晨饭其腹,持斧入白谷。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 尚闻丁丁声,功课日各足。 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 藉汝跨小篱,当仗苦虚竹。 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 不示知禁情,岂惟干戈哭。 城中贤府主,处贵如白屋。 萧萧理体净,蜂虿不敢毒。 虎穴连里闾,堤防旧风俗。 泊舟沧江岸,久客慎所触。 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 墙宇资屡修,衰年怯幽独。 尔曹轻执热,为我忍烦促。 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 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冥(qīng míng):指青天,高远的天空。
  • 曾巅(zēng diān):指山峰的高处。
  • 亭午(tíng wǔ):正午时分。
  • 委积(wěi jī):堆积,积累。
  • 素节(sù jié):指竹子的节,也比喻人的节操。
  • 藉汝(jiè rǔ):依靠你。
  • 咆熊罴(páo xióng pí):熊和罴的咆哮声,罴是一种大型熊类。
  • 乳兽(rǔ shòu):幼小的野兽。
  • 干戈(gān gē):古代兵器,比喻战争。
  • 白屋(bái wū):指简陋的房屋,也指贫寒之家。
  • 蜂虿(fēng chài):蜜蜂和蝎子,比喻小人或恶势力。
  • 里闾(lǐ lǘ):古代的居民区,邻里。
  • 崖峤(yá qiáo):山崖和高地。
  • 幽独(yōu dú):孤独,寂寞。
  • 尔曹(ěr cáo):你们。
  • 执热(zhí rè):忍受炎热。
  • 季月(jì yuè):指秋季的月份。
  • 泛菊(fàn jú):指赏菊,古代秋日的一种习俗。
  • (hú):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翻译

长夏无事,我客居于此,指挥奴仆们劳作。清晨让他们吃饱,然后带着斧头进入白谷。在青天之下的山峰高处,十里之内砍伐阴凉处的树木。每人肩扛四根木头,正午时分下山。还能听到伐木的丁丁声,每天的劳作都很充足。苍老的树皮堆积如山,竹子的节操相互照耀。依靠你们跨过小篱笆,应当依靠那些空心的竹子。荒野中熊和罴咆哮,幼小的野兽等待着人肉。如果不显示禁止这些情况,岂止是战争中的哭泣。城中的贤明府主,身处高位却如同住在简陋的房屋中。治理得干净利落,小人不敢作恶。虎穴连着邻里,堤防着旧有的风俗。停船在江边,久居此地要小心触犯。西边的山崖和高地,雷雨在其中蕴藏。墙宇需要不断修缮,年老的我害怕孤独。你们轻视炎热,为我忍受烦恼和紧迫。秋光临近青山,秋季的月份应当赏菊。报以微寒,共饮一斛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长夏时节客居他乡,指挥奴仆伐木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青冥、白谷、苍皮等,展现了劳动的艰辛和自然的壮美。同时,诗中也透露出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如对城中贤府主的赞扬,对虎穴、堤防的隐喻,以及对孤独和炎热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体现了其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观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