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烽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的烟火。
- 抚绥:安抚,安定。
- 参画:参与谋划。
- 绣衣:指官服。
- 绮陌:繁华的街道。
- 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 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附近。
翻译
北方的边境上烽火连天,南山的战事频繁。 刚刚更换了统帅来安抚局势,参与谋划的人都需要。 书记的才能非常合适,朝廷对他的信任更深。 穿着官服的日子,繁华街道上的离别尘埃。 报效国家即将面对敌人,虽然离开京城但并未远离秦地。 戴着执法官的帽子,雄健的笔随身携带。 饮马在暮色中的河边,春天休兵时塞外的景色。 战败的士兵仍然暴露着尸骨,冤屈的哭声令人心痛。 何时应当采用上策,边疆的情况这是真实的。 曾在雕阴长久停留,拜别时泪水沾湿了衣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和书记的忠诚与离别之情。诗中通过“烽烟”、“战伐”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边疆的动荡局势。同时,通过对书记才能的赞扬和对离别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书记的敬重和对离别的感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的现实,又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