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 李频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烽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的烟火。
  • 抚绥:安抚,安定。
  • 参画:参与谋划。
  • 绣衣:指官服。
  • 绮陌:繁华的街道。
  • 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 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附近。

翻译

北方的边境上烽火连天,南山的战事频繁。 刚刚更换了统帅来安抚局势,参与谋划的人都需要。 书记的才能非常合适,朝廷对他的信任更深。 穿着官服的日子,繁华街道上的离别尘埃。 报效国家即将面对敌人,虽然离开京城但并未远离秦地。 戴着执法官的帽子,雄健的笔随身携带。 饮马在暮色中的河边,春天休兵时塞外的景色。 战败的士兵仍然暴露着尸骨,冤屈的哭声令人心痛。 何时应当采用上策,边疆的情况这是真实的。 曾在雕阴长久停留,拜别时泪水沾湿了衣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和书记的忠诚与离别之情。诗中通过“烽烟”、“战伐”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边疆的动荡局势。同时,通过对书记才能的赞扬和对离别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书记的敬重和对离别的感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疆的现实,又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李频

李频

李频,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後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