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二首

· 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西军:指唐朝时驻扎在海西地区的军队,海西即今青海一带。
  • 椎鼓:用椎敲鼓,古代军中常用以传递信号或鼓舞士气。
  • 铁马:指装备精良的战马。
  • 高鼻:指胡人,因其鼻梁较高而得名。

翻译

在黄河北岸,驻扎着来自海西的军队,他们敲击着鼓,鸣响着钟,声名远扬,天下皆知。 无数装备精良的战马嘶鸣着,胡人士兵们高鼻梁,成群结队地行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黄河北岸的军事景象。杜甫通过“海西军”、“椎鼓鸣钟”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军队的威武气势和声名远播的情景。诗中“铁马长鸣不知数”一句,既表现了军队的强大,也暗示了战争的频繁。而“胡人高鼻动成群”则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多民族共存的复杂局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对边疆军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