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物

· 杜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掾吏(yuàn lì):古代官府中的属员。
  • 三辅:汉代指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是古代重要的关隘。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
  • 华岳:指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是中国五岳之一。
  • 蜀江:指流经四川的长江。
  • 黄河:中国的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
  • 衾枕(qīn zhěn):被子和枕头。
  • 薜萝(bì luó):一种植物,这里指山中的藤蔓植物。
  •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 风土: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

翻译

曾经作为官府的属员奔走于三辅之地,回忆起在潼关时诗兴大发。 巫峡的景色忽然间让我想起了华山,蜀江的水流仿佛又见到了黄河。 在船中生病,不得不移动被褥和枕头,洞口经过春天,长满了薜萝。 这里的地理形势虽然优越,但风土人情却让人不快,何时才能回首,放声高歌。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流寓四川时所作,通过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当前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环境的不满。诗中“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巧妙地将四川的景色与中原的华山、黄河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后两句则抒发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失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和深沉内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