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 杜甫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腊炬销。 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索故要(suǒ gù yào):意为追究原因,要求解释。
  • 匣琴(xiá qín):装在匣子里的琴,指琴未被使用。
  • 手板(shǒu bǎn):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笏板。
  • 金吼(jīn hǒu):形容钟声响亮如金石之声。
  • 霜钟(shuāng zhōng):指清晨的钟声,因霜降而更显清冷。
  • 腊炬(là jù):腊月里点的蜡烛。
  • 早凫(zǎo fú):指早晨的野鸭。
  • 江槛(jiāng kǎn):江边的栏杆或堤岸。
  • 飘飖(piāo yáo):飘动,摇摆。

翻译

我问你能否来此留宿,现在却怀疑你为何不来,想要你给个解释。 匣中的琴夜夜闲置,手板日日自持,却不见你的身影。 金钟的声音如霜降般清脆响彻,花儿催促着腊月的蜡烛燃尽。 早晨的野鸭在江边的栏杆下,双影随风飘动,摇摆不定。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能如约而至的失望与疑惑。诗中通过“匣琴虚夜夜”和“手板自朝朝”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孤独等待的情景。后两句以金钟、霜钟、腊炬等自然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增添了诗中的哀愁氛围。结尾的“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飖”则以景结情,用江边野鸭的飘摇不定,隐喻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期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