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行

· 杜甫
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涪江:[fú jiāng],水名,在四川省境内。
  • 臂枪:指携带武器。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这里指士兵。
  • 汉节:汉朝的使节,这里指忠于朝廷的象征。
  • 巴人:指巴蜀地区的人民。
  • 野营:指驻扎在野外的军队。

翻译

去年秋天,涪江边上树木凋零之时,是谁家的孩子臂上带着枪,骑马奔走? 至今他的白骨不知散落何处,那些士兵们一旦离去,便再也没有回来。 遂州城内,汉朝的使节依旧忠诚,而城外巴蜀的人民却日渐稀少。 战场上冤死的魂魄每夜哭泣,徒然让驻扎在野外的勇士们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凄凉景象和人民的深重苦难。通过“涪江木落”、“白骨不知处”等意象,诗人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诗中“汉节在”与“巴人稀”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忠诚与生存的矛盾。结尾的“冤魂夜哭”和“野营猛士悲”更是深化了战争的悲剧色彩,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