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亭午:正午。
  • 蚊蚋:蚊子。
  • 凫鸭:野鸭。
  • 登顿:上下行走。
  • 曾阴:重叠的云层。
  • 攲倾:倾斜。
  • 县郭:县城的外墙。
  • 滋漫:蔓延,扩展。
  • 孔父:指孔子,这里比喻对时局的忧虑。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因战乱离开故乡,比喻作者自己的流离失所。

翻译

沿着溪流行走,衣服自然湿润,直到正午雾气才开始散去。 冬天温暖,蚊子仍在,人们远离,野鸭纷乱。 上下行走中,云层重叠,从高岸倾斜而出。 驿站楼旁是衰败的柳树,县城外墙边是轻烟缭绕。 整个河川多么绮丽,尽眼望去都是壮观的景象。 山色遥远而寂寞,江水在夕阳下蔓延开来。 对时局的忧虑让我感到惭愧,如同孔子;离开国家,如同王粲。 我的一生充满了漂泊和苦楚,所经历的一切都令人叹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通泉县南行十五里山水间的所见所感。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溪行衣自湿”和“亭午气始散”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湿润。接着,通过“蚊蚋在”和“凫鸭乱”等自然景象,反映了冬日的温暖和自然的生机。诗的后半部分,杜甫通过对山川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壮丽自然的热爱,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