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注释
注释
- 禄山:安禄山(703 年-757 年),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
- 思明:史思明(703-761 年),安史之乱的叛军首领之一。
- 汹汹:骚乱不宁的样子。
- 鬬战:“鬬”同“斗”,战斗。
- 社稷:土谷之神,古代国家的象征。
- 苍生计:百姓的生计、命运。
- 蛮夷杂种: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 周宣:周宣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 汉武:汉武帝,西汉的皇帝。
- 干戈:泛指兵器,比喻战争。
- 燕赵:古代燕国与赵国所在地,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 佳丽:美女。
- 衣冠:这里指官员。
- 草奏:起草奏章。
- 澶漫:形容广大众多的样子。
- 桉:同“案”。
- 苞茅:束成捆的茅草,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
- 滹沱(hū tuó):河名。
- 紫气:紫色云气,古人以为祥瑞之气。
- 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用以招纳贤才。
- 渔阳:地名。
- 突骑: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
- 邯郸儿:邯郸地区的年轻人。
- 李相:指李光弼。
- 蓟门:地名。
- 天威:天子的威严。
- 中兴主:使国家复兴的君主。
- 汾阳:指郭子仪,封汾阳郡王。
翻译
【其一】安禄山叛逆遭到上天诛杀,又有史思明也已不存在了。人世骚乱仍不稳定,频繁的战斗究竟为何要这样。 【其二】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必定平安,那些少数民族胡乱干涉。如周宣王汉武帝那样如今的君王在此,孝子忠臣留待后代人去看。 【其三】喧闹的道路上有很多歌谣传唱,河北的将军们都入朝来了。才刚开始是国家恢复正统,却又让流落在江汉的人黯然神伤。 【其四】没想到诸位没有奏表呈上,众多事情让人茫然猜测。拥兵相互学习使兵器锐利,使者徒劳往返了数百万次。 【其五】佩玉鸣响金声作响的都是正直之臣,提倡文治停止战事并非没有人。振兴王业会使妖氛之气平静,圣上的寿命应该超过一万年。 【其六】英雄看待事情如同通神,圣明睿智以自身为念却将个人放在微小位置。燕赵地区不要再夸耀多出美女,宫廷也不应打算选才女。 【其七】在江天抱病的白头老者,空寂的山间楼阁春日将尽。官员们这一天朝见天子,什么时候写的奏章能送入京城。 【其八】广阔的山东一百个州,犹如削制成的几案环抱着青丘。苞茅重新进入回归关内,天子的祭祀还供应到海边尽头。 【其九】向东越过辽水向北越过滹沱河,星象和风云都欢喜能够共和。祥瑞之气笼罩天地宽阔,黄金台招纳众多贤才。 【其十】来自渔阳的精锐骑兵和邯郸的青年,酒兴浓时并马前行马鞭垂下。意气风发归来在宫廷中舞蹈,豪迈气势又让五陵之地知晓。 【其十一】李相将军镇守蓟门,虽头发白了但忠心依旧。最终能够全部劝说诸侯入朝,知道自古以来天子的尊贵。 【其十二】十二年来多次在战场上,天子的威严已止息军队整齐有序。如同汉代有使国家中兴的君主,建立功业的还有异姓王郭子仪。
赏析
这组诗写了安史之乱平定后,河北诸道节度入朝的情景及诗人的感慨。诗中既表达了对国家恢复稳定、走向正轨的欣喜,如“喧喧道路多歌谣,河北将军尽入朝”等,又对诸多问题有所思考和担忧,如对一些情况的茫然猜测。同时对一些英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描述或评论,如对李光弼等将领的赞扬。整体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复杂心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那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画面,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