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行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益州:古代地名,今四川省一带。
- 陌上:田间的小路上。
- 海眼:传说中与大海相通的泉眼。
- 瑟瑟:形容雨声。
- 恍惚: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 卿相:古代的高级官员。
- 媚:讨好,奉承。
- 错迕:错乱,不合常规。
- 大体:大局,整体。
- 骏奔:迅速奔跑,比喻急于了解真相。
翻译
你可曾见过益州城西门外的田间小路上,那对高大的石笋蹲坐其上。自古以来传说它们是通往大海的眼睛,如今苔藓已经侵蚀掉了波涛的痕迹。
每当雨下得多时,总能听到瑟瑟的雨声,这些传说模糊不清,难以明辨。我怀疑它们可能是古代卿相的墓碑,立石作为标记至今仍存。
可惜世俗的喜好常常蒙蔽真相,就像小臣们讨好至尊一样。政治教化错乱失序,大局受损,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倾危却享受着厚恩。
唉,你们这些石笋空有虚名,后来的人还未了解真相就急于追寻。真希望能有壮士将它们掷向天外,让人们不再疑惑,看清它们的本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益州城西门外石笋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传说的怀疑和对现实政治的批评。诗中,“石笋”象征着被误解和蒙蔽的历史真相,而“海眼”、“卿相墓”等传说则暗示了人们对历史的种种猜测和误解。诗人通过对石笋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蒙蔽真相的不满,以及对政治错乱、国家危亡的忧虑。最后,诗人希望能有壮士揭开真相,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体现了诗人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