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 杜甫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誇一千载,汎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厌胜法:古代的一种迷信,认为通过特定的仪式或物品可以压制或驱赶邪恶力量。
  • 矜誇(jīn kuā):自夸,夸耀。
  • 汎溢(fàn yì):泛滥,水溢出。
  • 张仪楼:古代成都的一座楼,传说张仪所建,此处指成都城。
  • 灌口:地名,在今四川省。
  • 堤防:堤坝,用于防洪。
  • 木石:指建筑材料,如木头和石头。
  • 清秋:秋天的别称,此时期天气清爽。
  • 先王:古代的贤明君主。
  • 正道:正确的道路或方法。
  • 鬼怪:指超自然或不合理的因素。
  • 参人谋:参与人的计划或决策。
  • 经济:此处指实用或有效。
  • 缺讹:缺失和错误。
  • 长川:大河。
  • 元气:指自然界的生命力或活力。
  • 调和:和谐,平衡。
  • 洪涛:大浪,此处指洪水。
  • 恣凋瘵(zì diāo zhài):任意破坏,使事物衰败。
  • 提天纲:掌握或控制天命,比喻有强大的力量或权威。
  • 犀奔茫:犀牛奔跑的样子,形容混乱无序。

翻译

你难道没看见秦朝时的蜀太守,刻石立成了三只犀牛。虽然自古就有厌胜法,但天生的江水依旧向东流。 蜀人自夸一千年来,泛滥的水从未接近过张仪楼。 今年灌口地区因为水灾损失了许多户口,这恐怕会让神明感到羞愧。最终还是要依靠堤防和众人的力量,用木石高筑在清爽的秋天。 古代的贤明君主制定法则都是正道,鬼怪怎能参与人的谋划。唉,这三只犀牛并不实用,缺失和错误只能随着长河流逝。 只希望自然界的元气常保和谐,自然能免除洪水的肆意破坏。如何能得到壮士掌握天命,再次平定水土,让犀牛奔向茫然。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的迷信与现实的自然规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智慧和努力的肯定。诗中,杜甫批评了古代的厌胜法,认为它无法改变江水东流的必然趋势,同时赞扬了人类通过建设堤防来抵御洪水的能力。他呼吁人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不是依赖迷信,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的和谐。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