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

·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hù):守卫边疆。
  • 拭清砧(shì qīng zhēn):擦拭干净的砧板,指准备捣衣。
  • 苦寒月:指寒冷的月份。
  • 长别心:长时间的离别之情。
  • 捣熨(dǎo yùn):捣衣和熨平衣物。
  • 塞垣(sāi yuán):边塞的城墙。
  • 闺中:指妇女的居室。
  • 空外音:指捣衣的声音传到远方。

翻译

我知道你守卫边疆不会回来,秋天到了,我擦拭干净砧板准备捣衣。 已经接近寒冷的月份,更何况经历了长时间的离别。 我不辞辛劳地捣衣和熨平衣物,只为了寄给你边塞深处的温暖。 我用尽了闺中所有的力气,希望你能听到这捣衣声传到空旷的远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妇女在秋天为远在边疆的丈夫捣衣的情景,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诗中,“秋至拭清砧”和“一寄塞垣深”等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展现了妇女的勤劳和对丈夫的深情。而“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则巧妙地将捣衣声与思念之情相结合,传达出妇女希望丈夫能感受到她的心意和努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对普通人情感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