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采诗官监前王乱亡之由也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閟。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采诗官:古代负责采集民间诗歌的官员。
- 诫:警戒,提醒。
- 泰:平安,和谐。
- 郊庙: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地方。
- 登歌:在祭祀时唱的赞歌。
- 乐府:古代官方音乐机构,也指其收集的诗歌。
- 艳词:指华丽的词句,多用于歌颂赞美。
- 兴谕:启发和教育。
- 规刺:规劝和批评。
- 诤臣:直言敢谏的臣子。
- 杜口:闭口不言。
- 冗员:多余的官员。
- 谏鼓:古代设在朝廷供谏诤时敲击的鼓。
- 虚器: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用途的东西。
- 负扆:背对着屏风,指帝王。
- 端默:端庄沉默。
- 百辟:指诸侯,也泛指官员。
- 自媚:自我讨好。
- 夕郎:古代官名,指侍从皇帝的官员。
- 德音:美好的声音,指好的消息或政策。
- 春官:古代官名,掌管礼仪。
- 祥瑞:吉祥的征兆。
- 閟:关闭,不通。
- 厉王:指周厉王,因其暴政而闻名。
- 胡亥:秦二世,秦始皇的儿子,因其暴政而闻名。
- 壅蔽:阻塞,蒙蔽。
- 达人情:了解民情。
翻译
采诗官,采集诗歌,引导人们表达心声。说话的人无罪,听话的人要警戒,下情上达,上下和谐。 从周朝灭亡到秦朝兴起,再到隋朝,十代都没有设置采诗官。在郊庙祭祀时唱赞歌赞美君王,乐府中的华丽词句取悦君王。 如果寻求启发教育和规劝批评的言论,那么万句千章中没有一个字。不是诗句中没有规劝批评,而是逐渐朝廷中没有了讽谏之声。 直言敢谏的臣子闭口不言,成了多余的官员,谏鼓高高挂起,成了无用的摆设。君王背对屏风,常常端庄沉默,官员们进入朝廷,各自讨好。 侍从皇帝的官员所祝贺的都是好消息,掌管礼仪的官员每次报告的都是吉祥的征兆。君王的堂屋千里之外,君王的大门九重关闭。 君王只听到堂上的言论,看不见门前的事情。贪官污吏害民无所顾忌,奸臣蒙蔽君王无所畏惧。 你难道没看到周厉王和秦二世末年的情况,群臣有利而君王无利。 君王啊,君王啊,希望你能听听这些,想要打开被蒙蔽的民情,先从歌诗中寻求讽刺。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古代采诗官制度的怀念和对当时朝廷缺乏讽谏之声的批评。诗中,白居易通过对比古代采诗官的作用和当时朝廷的现状,揭示了朝廷中缺乏直言和规劝的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君王被蒙蔽、民情不通的问题。他呼吁君王能够重视民意,通过诗歌来了解和反映民情,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整首诗语言直白,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