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云庵:指隐居的山间小屋,常用来形容隐士的居所。
- 寂阒(jì qù):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 忻:高兴,愉快。
- 仙经:指道教的经书,通常涉及修炼和长生不老的内容。
- 真明异:真正的智慧和非凡的理解。
- 真乐希夷:真正的快乐和深远无形的境界。
- 德贵:德行高尚,被尊重。
- 俱损无有:都放下,没有。
- 洞天:道教中指仙人居住的福地,常用来形容幽静的山水之间。
- 清隐:清净隐居。
- 混嚣尘:与尘世的喧嚣混为一体。
- 云路:比喻通往仙境或高远境界的道路。
- 超彼:超越世俗。
翻译
一别三年,再次来到这个地方。云庵里非常安静,让人忘却了心事。有时候心情愉快,便阅读仙经,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真正的智慧和非凡。
真正的快乐和深远无形的境界,道德高尚被尊重。都放下,不再忧喜。在洞天福地中清净隐居,与尘世的喧嚣混为一体,但要登上通往仙境的道路,首先需要超越世俗。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通过描述云庵的宁静和阅读仙经的愉悦,展现了作者追求心灵自由和智慧启迪的境界。诗中“真乐希夷”和“道尊德贵”体现了作者对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最后,通过“洞天清隐混嚣尘”和“要登云路先超彼”的对比,强调了超越世俗,追求更高精神层次的重要性。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道教哲学的深刻领悟。

刘处玄
刘处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继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县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闻风征请,待如上宾,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归,赐名“灵虚”。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随山派. 简称随山派。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