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显庆寺

六载重来释氏家,一瓯新啜赵州茶。 杏花风后春何冷,柏子庭前日未斜。 拄杖赖能无潦倒,阙文烦为补《楞伽》。 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chuò):喝,饮。
  • 柏子:柏树的种子,常用于佛教寺庙中,象征长寿和不朽。
  • 拄杖 (zhǔ zhàng):用手扶着拐杖。
  • 潦倒 (liáo dǎo):颓废,失意。
  • 阙文:缺失的文字或文献。
  • 楞伽 (léng jiā):佛教经典《楞伽经》的简称。
  • 说法:指佛教的教义或讲经说法。
  • (shē):远,遥远。

翻译

六年后再次来到这佛教之家,一杯新茶品味着赵州的茶香。 杏花飘落后的春风使得春日显得格外冷清,柏子树下的庭院里太阳还未西斜。 依靠着拐杖,幸好没有颓废失意,还请帮忙补充缺失的《楞伽经》文。 想要聆听佛法,频繁来往于此,而且庆幸的是,通往平桥的路并不遥远。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谢应芳六年后重访显庆寺的情景,通过“一瓯新啜赵州茶”和“柏子庭前日未斜”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院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诗中“拄杖赖能无潦倒”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也反映了他对佛法的虔诚。结尾的“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则流露出诗人对佛法的渴望和对旅途的轻松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

谢应芳

谢应芳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