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谣其三枯桑

枯桑枯桑,徒为我薪。 煮石弗糜,曷以食人? 廪发于官,我命乃续。 谁其主之? 伊人如玉。 伊人如玉,孚及豚鱼。 诏我妇子,偿粟勿渝。 厥粟固偿,厥德靡忘。 我怀伊人,于羹于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枯桑:干枯的桑树。
  • :仅仅,只是。
  • :柴火。
  • 煮石弗糜:煮石头不能成为粥。弗,不;糜,粥。
  • :何,怎么。
  • 食人:供养人。
  • 廪发于官:由官府发放粮食。廪,粮仓。
  • 乃续:才能继续生存。
  • 主之:主持,负责。
  • 伊人如玉:那个人如玉一般纯洁美好。伊人,那个人。
  • 孚及豚鱼:信义普及到小猪和鱼。孚,信义。
  • 诏我妇子:告诉我妻子和孩子。诏,告诉。
  • 偿粟勿渝:偿还粮食不可改变。渝,改变。
  • 厥德靡忘:他的恩德永不忘。厥,他的。
  • 于羹于墙:在汤中,在墙上,意指无处不在,时刻怀念。

翻译

枯桑啊枯桑,你仅仅能成为我的柴火。 煮石头怎能成为粥,又怎能供养人呢? 只有官府发放的粮食,我的生命才能继续。 是谁在主持这一切呢? 那个人如玉一般纯洁美好。 那个人的信义普及到小猪和鱼。 他告诉我妻子和孩子,偿还粮食的承诺不可改变。 虽然粮食已经偿还,但他的恩德我永不忘。 我时刻怀念那个人,无论是在汤中还是在墙上。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枯桑的形象,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对官府救济的依赖。诗中“伊人如玉”形容了主持救济的官员的美好品质,而“孚及豚鱼”则强调了其信义之广。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官员深深的感激和怀念,将其恩德比作无处不在的汤和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对恩人的无尽思念。

谢应芳

谢应芳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