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过季子祠
延陵采地荒榛棘,延陵遗庙成瓦砾。延陵野老归吊古,独立斜阳长太息。
尘埃野马纷满眼,城郭人民总非昔。共惟泰伯吴鼻祖,三让高风冠千古。
周衰列国俱战争,卓尔云仍踵遐武。去国躬耕江上田,曰附子臧非浪语。
天伦义重情所钟,屹立狂澜见孤柱,此义孰可比采薇?
西山孤竹子,此情知者谁,获麟老笔十字碑。德音寥寥二千载,陵谷几番经变改。
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于乎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
汉家兄弟歌布粟,唐家兄弟相屠戮。何当大化一转毂,于变浇漓作醇俗,九州八荒春穆穆。
泰伯延陵断弦续,芳也未死当刮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延陵:古地名,在今江苏常州市。
- 采地: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也叫食邑。
- 榛棘:zhēn jí,丛杂的草木,这里形容荒芜。
- 遗庙:指古代留存下来的庙宇。
-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 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
- 太息:叹息。
- 尘埃野马:比喻纷乱的世事。
- 城郭:城墙,这里指城市。
- 泰伯:周太王的长子,吴国的始祖。
- 三让:指泰伯三次让位给弟弟季历,以示谦让。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列国:指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
- 云仍:远孙,指后代。
- 踵遐武:继承远祖的遗风。
- 浪语:随便说的话。
-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 孤柱:孤立的柱子,比喻坚定的立场。
- 采薇:指《诗经》中的《采薇》篇,比喻坚守节操。
- 西山孤竹子:指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他们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隐居西山,采薇而食。
- 获麟:指孔子晚年因感伤时事而停止编撰《春秋》,传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一只麒麟,认为是不祥之兆。
- 老笔:指孔子晚年所写的文字。
- 德音:美好的声誉。
- 寥寥:稀少。
- 淫祠:滥设的祠堂。
- 梁公:指梁武帝萧衍,他在位时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寺庙。
- 礼让:礼仪和谦让。
- 浇漓:风俗淡薄。
- 醇俗:淳朴的风俗。
- 穆穆:淳和美好。
- 断弦续:比喻中断的传统得以继续。
- 刮目:重新评价。
翻译
延陵的封地如今已是一片荒芜,延陵的古庙也变成了废墟。一位村野的老者归来,独自站在斜阳下,深深地叹息。 眼前是纷乱的世事,城市和人民都已非往昔。我们共同怀念泰伯,吴国的始祖,他的三次让位,高尚的风范千古流传。 周朝衰落后,各国都陷入了战争,但泰伯的后代依然继承了他的远祖遗风。他离开国家,亲自耕种江边的田地,他的行为并非空谈。 他对天伦之义情有独钟,坚定地站在狂澜中,成为孤立的支柱。这种义气,谁能比得上采薇的西山孤竹子呢? 这种情感,又有谁能够理解?孔子晚年所写的十字碑,美好的声誉已经稀少。经过二千年的变迁,陵谷几经更迭。 江南近代滥设了许多祠堂,梁武帝不作为,我们又能如何?唉,祠堂的毁灭还可以重建,但礼让风俗的衰落却难以恢复。 汉家的兄弟们歌颂布粟,唐家的兄弟们却相互屠杀。何时才能有一场大变革,将淡薄的风俗转变为淳朴,让九州八荒都充满春天的美好? 泰伯和延陵的传统得以继续,我虽然还未死去,但应当重新评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延陵古地和泰伯遗风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礼让风俗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风气衰落的忧虑。诗中,“延陵采地荒榛棘,延陵遗庙成瓦砾”描绘了古地的荒凉,而“泰伯三让高风冠千古”则赞美了泰伯的高尚风范。后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呼吁社会回归淳朴的风俗,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道德的深刻关注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