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平西

想人生,老与少,似春秋。恰幼年、却变白头。莫争空假,无常气断卧荒丘。大都三万六千日,多病多愁。 崇真道,敬真圣,明真理,了真修。侍二尊、至孝全周。全家拔宅,功成同去到瀛洲。出离生死无来去,阆苑清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瀛洲(yíng zhōu):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阆苑(làng yuàn):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也用来形容风景优美的地方。

翻译

想人生,老与少,就像四季的春秋。年幼时,转眼却成了白发老人。不要追求虚无的荣华,无常一来,生命终结,躺在荒凉的坟丘。人生大约三万六千天,多是疾病与忧愁。

崇尚真正的道,尊敬真正的圣,明白真正的理,实践真正的修行。侍奉双亲,尽孝至全周。全家一同升天,功成后一同前往仙境瀛洲。脱离生死轮回,不再有来去,只在神仙的阆苑中清幽游玩。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道家对人生的看法,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永恒。诗中通过对人生老少、春秋变换的比喻,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世俗的虚荣,而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理。后半部分则描绘了修道成仙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超脱生死、达到精神自由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道家哲学的精髓。

刘处玄

刘处玄

刘处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继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县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闻风征请,待如上宾,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归,赐名“灵虚”。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随山派. 简称随山派。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