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礼五台

飞锡晓辞师子林,五台天远谷岩深。 宝光面面金银刹,天乐时时钟磬音。 崖土亦知成佛贵,峡泉似泻祝尧心。 北归且向皇都住,莫听西风月夜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飞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
  • 师子林:指佛教寺庙。
  • 五台:即五台山,位于山西省,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 宝光:指佛光或寺庙中的光亮。
  • 金银刹:指用金银装饰的佛塔或寺庙。
  • 天乐:指天上的音乐,这里比喻寺庙中的音乐。
  • 钟磬音:指寺庙中敲击钟和磬的声音。
  • 崖土:指山崖上的泥土。
  • 成佛:佛教中指达到最高境界,成为佛。
  • 峡泉:指峡谷中的泉水。
  • 祝尧心:比喻对君主的忠诚和祝愿。
  • 皇都:指首都。
  • 西风月夜砧:指秋夜西风中,妇女捣衣的声音,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翻译

清晨,僧人持锡杖告别了师子林,前往遥远的五台山,那里山谷幽深。 寺庙中金光闪闪,佛塔和寺庙都装饰着金银,天上的音乐与钟磬声交织。 山崖上的泥土也知道成佛的尊贵,峡谷中的泉水似乎在倾诉对君主的忠诚祝愿。 北归后,还是留在皇都吧,不要在秋夜西风中,听那月下妇女捣衣的声响。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僧人前往五台山的旅途景象,通过“飞锡”、“五台天远谷岩深”等词句,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遥远。诗中“宝光面面金银刹,天乐时时钟磬音”描绘了五台山的神圣与庄严,而“崖土亦知成佛贵,峡泉似泻祝尧心”则表达了成佛的尊贵和对君主的忠诚。最后两句则寄托了对归乡的渴望与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郑元祐

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