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杂诗

· 戴良
朝耕谷口田,暮采陌上桑。 岁晚望有收,嗟哉成秕糠。 白头去逐食,所谋惟稻粱。 嗷嗷天海际,何异雁随阳。 昨宵得奇梦,可喜复可伤。 为言东海上,却粒有其方。 早晚西王母,酌以瑶池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秕糠(bǐ kāng):指不饱满的谷粒和谷壳,比喻无用之物。
  • 逐食:追随食物,指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嗷嗷(áo áo):形容哀鸣声或饥饿声。
  • 天海际:天边与海边的交界处,比喻遥远的地方。
  • 雁随阳:雁群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迁徙,比喻人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却粒:指不再食用五谷,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营养。
  •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居住在昆仑山,掌管不死药和仙桃。
  • 瑶池(yáo chí):神话中西王母的住所,也是她举行宴会的地方。

翻译

早晨在谷口的田地里耕作,傍晚在田间小路上采摘桑叶。到了年末希望有所收获,可惜最终只得到了无用的秕糠。白发苍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所追求的仅仅是温饱。在天边与海边的交界处,哀鸣声不断,这与随着太阳迁徙的雁群有何不同?昨夜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既可喜又可悲。梦中说到在东海之上,有一种方法可以不再食用五谷。早晚有一天,西王母会在瑶池举行宴会,为我们斟上美酒。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却收获微薄的现实,以及通过梦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元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无奈。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将秕糠与稻粱对比,将雁随阳与人的奔波相对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引入西王母和瑶池的神话元素,为诗歌增添了一抹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现实苦难的渴望。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